TL;DR
出于系统分层的目的,售卖系统中订单可以设计成业务层订单和支付层订单,前者关注业务行为,后者更关注资金变更,二者通过唯一ID关联。
通过唯一编号确定同一请求,没有唯一编号的自行生成。
数据库记录操作状态,数据库事务保证数据一致性。
通过HTTP API进行通信的系统,在支付或者只允许操作一次的相关场景中,对接口的幂等性有严格要求。
接口的幂等性体现在:
请求执行成功所得到的结果与次数无关
如果接口没有实现幂等性,对于转账的应用场景:
在这一场景下,整个流程正常,接口无论是否实现幂等性与否都对执行结果没有影响。
在这一场景,重试成功的情况下,接口无论是否实现幂等性与否都对执行结果没有影响。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接口超时的情况并不罕见,接口超时不代表操作失败,可能存在的情况就有操作实际成功然而并没有返回数据。在这样一个场景之下,接口没有实现幂等性造成重复操作,对于系统的可靠性来说是不可容忍的。
两次操作同时发出,并且都成功,接口没有实现幂等的情况下,两次转账操作都会成功,但是对于用户A来说,实际上这是同一次的转账意愿。
以上的场景还是在A与B账户均存在于同一个资源(一般为数据库)之上的操作,如果A与B账户处于两个资源,场景还会更加的复杂。
由上述的场景可以看出,实现接口幂等性的两个方向在于:
利用数据库实现上述两个需求十分方便。
定义同一次操作
使用数据库实现发号器,为每一次请求生成唯一编号
拒绝重复操作
通过数据库事务以及唯一索引,以请求编号作为依据,保证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请求进行操作,经过先查询后操作的方式,已完成操作不执行更改逻辑,保证请求值执行一次。
以MySQL为例,针对需要实现幂等的操作,可以建立如下的数据表:
1 2 3 4 5 6 7 8 |
CREATE TABLE `idempotent_op` ( `id` int(11)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op_no` char(32) NOT NULL DEFAULT '', `status` int(11) NOT NULL, PRIMARY KEY (`id`), UNIQUE KEY `op_no` (`op_no`)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
其中op_no
列存在唯一索引。
针对上述转账的场景,设定A与B都处于同一数据库中,可以用如下伪代码表示上述的转账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
# 非事务读,判断是否当前请求已处理,减少事务数量 IF SELECT op_no_A IN idempotent_op AND (status OF op_no_A) == 'FINISHED' THEN RETURN 'TRANSFER HANDLED' BEGIN TRANSACTION # 在事务读中使用X锁,保证只有一个请求完成本次转账 IF SELECT op_no_A IN idempotent_op FOR UPDATE THEN IF (status OF op_no_A) == 'FINISHED' THEN ROLLBACK RETURN 'TRANSFER HANDLED' ELSE IF DO_TRANSFER(A, B, money) == SUCCESS THEN SET status OF op_no_A FROM 'CREATED' TO 'FINISHED' COMMIT ELSE ROLLBACK RETURN 'TRANSFER FAILED' ELSE # 数据库唯一键保证同时到达的多个新请求只有一个可以进行转账操作 result = INSERT (op_no=op_no_A, status='CREATE') INTO idempotent_op IF result = FAIL THEN ROLLBACK RETURN 'TRANSFER INSERT RECORD FAILED' IF DO_TRANSFER(A, B, money) == SUCCESS THEN SET status OF op_no_A FROM 'CREATED' TO 'FINISHED' COMMIT ELSE ROLLBACK RETURN 'TRANSFER FAILED' |
以上针对于只有一个业务方/使用者的场景,如果有多个业务方的情况下,只需要在幂等操作表中增加一个来源字段(如名为source
),并对source
字段与op_no
做联合的唯一索引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
CREATE TABLE `idempotent_op` ( `id` int(11)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source` int(11) NOT NULL DEFAULT 0, `op_no` char(32) NOT NULL DEFAULT '', `status` int(11) NOT NULL, PRIMARY KEY (`id`), UNIQUE KEY `op_no` (`source`, `op_no`)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
事实上,在所有操作都带有前置状态的情况下(即所有改动都显示的指明上一个状态),如果接口操作只有一步,而没有多个步骤需要同时成功失败的情况下,甚至不需要显式的开启事务。
以上。
第1章 微服务
微服务就是一些协同工作的小而自治的服务。
大多数系统强调高内聚,低耦合,即通过抽象或者模块保证代码的内聚性。
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微服务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无论是在容器还是在进程中存在。
微服务通过API进行解耦合。
微服务的优点集中在:
第2章 演化式架构师
架构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确保团队有着共同的技术愿景,以帮助我们向客户交付他们想要的系统。
架构师要改变那种从一开始就要设计出完美产品的想法,而选择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可以慢慢的演化出正确的系统,一旦学到了跟过的的还是,可以加以使用。
架构师的职责之一是保证该系统适合开发人员在其之上工作。
架构师专注大方向,在优先的情况下参与到非常细节的具体实现上。
架构师关注服务边界之间的问题,而不应当过多关注边界内部的问题。
一个好服务至少要做到如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 监控
+ 接口
+ 架构安全性
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给出的的治理的定义是:
治理通过评估干系人的需求、当前情况及下一步的可能性来确保企业目标的达成,
通过排优先级和做决策来设定方向。对于已经达成一致的方向和目标进行监督。
第3章 如何建模服务
服务要高内聚,低耦合,划分微服务的一个方式可以是找到各自功能的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
第4章 集成
集成的几个原则:
共享数据库会带来的问题:
+ 所有使用者需要了解schema之间的细节
+ 消费方被绑定了技术
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同步请求易于实现,而基于事件的异步请求模式则能应对长时操作以及降低耦合度。
编排(Orchestration)与协同(Choreography)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有中心。编排会通过中心驱动流程。编排优点是状态和流程明确,问题在于中心负担过重,导致其他协作方过于单薄;协同的优点在于解耦合,问题在于需要额外的监控流程。异步是便于实现协同模式的通讯方式。
对于基于事件的异步协作方式,需要关注的地方在于事件的发布机制和接收机制。发布机制中需要注意的有:
+ 消息中间件要尽量简单,不要混杂业务逻辑
服务即状态机。
权衡DRY与微服务过程耦合的冲突,原则上是微服务内部DRY,跨服务可以适当违反DRY。
服务客户端的开发的要点是:
+ DRY
+ 处理与服务本身职责没有关系,但是又影响服务大规模运行部署的一些基础功能的部分(服务发现,故障模式,日志),只包含处理底层传输协议的代码
+ 由客户端决定升级时机
RPC与REST相比,客户端和服务端的部署无法分离。
第5章 分解单块系统
“接缝”的定义是,系统中可以抽取相对独立的一部分代码,这部分代码进行修改不会影响系统其他部分,是划分服务边界的依据。
分块的一些实例:
+ 外键约束通过业务逻辑实现
+ 对于共享的数据,通过单一服务单元进行操作
+ 共享的数据库表,拆分字段单元
+ 报表的导出,要么通过异步逻辑(提交请求异步导出),要么用一些软件(如列数据库),或者独立程序定期生成报表数据到其他数据库(类似InfluxDB中INTO的表现)
第6章 部署
每个微服务都建议有自己的CI流程。
如果可能,应该将每个服务都放到单独的主机或者容器之中,
部署的关键在于各个步骤的自动化。
第7章 测试
测试时主要关注对场景的测试,而非面面俱到。
想要频繁的发布版本,需要尽可能频繁的发布小范围的改变。
蓝/绿部署和金丝雀发布的区别在于,蓝绿是切全部流量,金丝雀发布是引导部分流量。并且Canary版本验证的内容会包括功能与非功能的,两个版本共存时间更长。Canary版本的好处在于可以对效果做更多的干预,通过实际运行效果评估开发的效果。
微服务中MTTR表现良好胜于MTBF。
第8章 监控
Web提供给监控系统的指标数据,最低要求就是提供响应时间和错误率。
为了便于监控系统追踪请求,可以使用全局ID的方式,贯穿整个请求的流程。
对于系统来说,对于数据的聚合,可以:
+ 聚合CPU一类的的主机层级的指标及应用程序程标(帮助找到程序性能瓶颈)
+ 要能回溯存储数据(Nagios的瓶颈,存储时间太短,可以加入第三方的存储组件)
第9章 安全
交给单点登录网关的应该是粗粒度的身份认证,而系统级别/业务级别的认证控制,应该在微服务内部实现。
权衡服务间的信任问题,可以根据操作的敏感程度,从低到高选择边界内隐式信任,验证调用方身份(验证access_token?),要求调用方提供原始主体凭证(如支付宝支付密码?)。
不要自己实现加密解密!不要发明自己的安全协议!要用行业的通用方式。
Datensparsamkeit:只存储完成业务运营或者满足当地法律所需的信息。没有存储,就没有丢失。
第10章 康威定律和系统设计
康威定律:任何组织在设计一套系统(广义概念上的系统)时,所交付的设计方案在结构上都与该组织的沟通结构保持一致。
团队结构影响开发成果(反康威定律也是有可能的)。
第11章 规模化微服务
设计微服务时的态度,就是假设一切都会失败。
权衡实现的复杂度,可以通过可接受的损失程度确定。
考虑跨功能服务发生故障时的场景,能明确定位和错误处理的实现。
级联的架构,必须要有保护机制,防止全站不可用。
主动制造故障驱动系统强壮性的增强(因人而异,无需极端追求)。
尽力追求操作幂等。
作业与执行逻辑分离,即通过worker实际执行任务,虽然可能中断或者执行缓慢,但是不至于造成任务丢失。
CAP中只能存在AP系统和CP系统。AP系统要实现最终一致,而CP系统通过拒绝服务保证C。CA系统因为牺牲了分区容忍性,根本不能跨网络运行,在分布式系统中,这完全与分布式不符合。
服务发现是规模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方案有:
+ DNS,通过名字引导流量到服务,缺点在于灵活性以及时效性不足
+ 动态服务注册,通过ZK等软件
第12章 总结
一切去中心化是微服务一个重要原则。
不了解系统承载的业务和特点之前,不要微服务化!不能自动化,不要微服务化!
> 变化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拥抱它吧!
作者推荐书单:
其他关键词
中秋假期的前夕的9月12日,MySQL 8.0.0
放出了 Development Milestone Release。是开源数据库的一大新闻。
要知道MySQL的上一个版本号仅仅是 5.7
。在MySQL归属于Oracle公司之后,版本号的飞速提升也开始了,按此趋势,预计不日将会赶超Oracle自家商业数据库产品……
发布之际,简要的了解和比较一下 MySQL 5.5/5.6/5.7/8 之间的区别和特性。
如有错误,烦请指出。
在比较之前,首先提一下MySQL的开发周期.
MySQL一个大版本的开发,大致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也即是所谓的特性开发阶段。这个阶段是常规的功能点确定,代码开发,完成CR以及QA等常规的开发流程。
在一系列的测试以及bugfix之后,当QA “signs off” 即测试通过之后,会合并到TRUNK之中。
即特性测试阶段。
特性测试的阶段,从质量保证的角度出发,MySQL的测试工作将会有以下的关注点:
一个新特性达到要能被合并到TRUNK之中,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作为应用的基础组件,性能是绝大多数开发人员都在关注的问题。在特性测试完成之后,将要进行的是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主要关注两个指标:吞吐量
和响应时间
。
针对于吞吐量
的测试,会有如下的特点:
8
到1024
个连接sysbench
这类开源软件,进行简单OLTP(基本的事务处理)的测试,每个测试时间在5-10min范围内,随着数据集以及系统配置而定而对于响应时间
的测试,则会有如下的特点:
实验室发布是在用户对某一特性有着强烈的兴趣时,发布的快照版本,通常还没有合并到TRUNK之中。
实验室发布版本存在的特性,并不会保证在正式版等版本中存在。如果想要尝鲜,可以访问labs.mysql.com。
上述步骤结束之后,到了DMR阶段,也就是本次 8.0 版本所处的阶段。
DMR将会是一个重复迭代的阶段,下一个DMR版本将会包含上一个DMR版本的新特性或者功能修复。并且,DMR了的MySQL将会支持所有的平台,DMR状态下的MySQL的代码质量是达到了可供发布的水准的。
DMR看起来像是游戏的公测版本,每3-6个月会发布一个版本,每个DMR版本的MySQL会有一个特性需求收集截止时间点,新增的特性会历经开发、测试的历程,合并到TRUNK之中,变为下一个DMR。
总之,DMR的目的就是能够时常发布,让用户和客户能够反馈需求,体验新版本。
终于,在n个DMR之后,MySQL表现稳定,需求“无可”增加,客户满意,质量过关。
基于最后一个DMR版本,会发布GA版本,即我们可以“放心”使用在生产环境中的MySQL。
每个GA版本的发布周期间隔在18-24个月。
对于这些MySQL版本,如果想要了解之间的差异,一个可行的办法是阅读GA版本的Release Notes。
MySQL 的近几个版本发行时间间隔并不太大:
版本 | GA 版本发布时间 |
---|---|
5.5.8 | 2010-12-03 |
5.6.10 | 2013-02-05 |
5.7.9 | 2015-10-21 |
大约2年会有一个较大更新的版本会发出。
对于使用者而言,新特性应该是关注的第一焦点。下面会针对版本列出一些个人认为有特点的新特性。
InnoDB 因为支持事务、行级别锁而广为人知,并广泛应用。但是在之前的版本中,InnoDB并不是默认的存储引擎。在5.5中,InnoDB成为了默认的存储引擎。
半同步复制(Semisynchronous Replication)在MySQL 5.5中被支持(以插件形式实现)。
默认的MySQL通过异步模式进行复制,主库写入binlog之后,从库不一定能够被读取并处理,因为写入成功只是说明在主库上成功。主从不同步带来的问题相当之多,提升了开发难度。
而半同步复制则是主库需要有至少一个半同步从库,当一次写入操作进行之后,至少在主库和至少一个半同步从库上都完成了写入之后,用户才会收到已成功的信息。
半同步复制在这一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MySQL 5.6 的主要变化在性能优化方面。有一些小的新特性也值得关注。
MySQL 5.5 中,如果设定多个Timestamp的属性为 ON UPDATE CURRENT_TIMESTAMP
时,这样的操作是不能完成的,这样的需求,通常要在业务代码中完成。
而到了 MySQL 5.6 中,这样的操作可以直接通过设定字段的属性即可完成。
全文索引 MyISAM 存储引擎之前相对于InnoDB的一个“优势”特性,在MySQL 5.6中不复存在。
针对字符串型的字段(CHAR
,VARCHAR
或者TEXT
),可以选择在创建表时增加这个类型的索引。也可以后续添加。
InnoDB的全文索引也使用的是倒排索引的设计,分词完成的词汇将会存储在独立的索引表之中。当包含全文索引的字段插入之后,会进行分词,同时先将分词结果进入内存缓存,之后再刷入索引表中,避免一次写入带来的大量附加的小规模的更改操作。
在MySQL 5.6中,会针对每一个数据库开启一个独立的复制线程,如果数据库压力平均的话,对于主从同步延迟会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如果数据操作都在一个数据库上,就不会有太多显著的效果了。
在MySQL 5.6前,如果从库宕机,重启之后需要进行同步,需要知道binlog文件名已经位置。
在MySQL 5.6中,加入了GTID(global transaction identifier)。GTID由source_id和transaction_id构成,source_id标识主库,transaction_id标识在数据库上进行的事务,格式即GTID = source_id:transaction_id
。
在加入GTID之后,重启从库之后,不需要重新进行位置的指向,只需要连接到主库即可,剩下的步骤将会是自动的。
InnoDB地位进一步增强,这一次系统表已然变成了基于InnoDB存储引擎的表。并且也不能禁用InnoDB存储引擎了。
在5.6中添加的多线程复制的增强版,针对每个数据库可以增加线程数进行同步,对5.7.9版本,在实际使用中,在机械盘的服务器上,原有业务高峰时主从同步延迟在10-30分钟左右,使用5.7.9之后基本实现了数据上的同步。
即将多个主库的数据归并到一个从库的实例上。
之前的MySQL,每个从库都只能拥有一个主库,如今MySQL提供了官方的解决方案,用于将多个主库的数据同步到一个从库之上。
多源复制有一个关键概念,即频道(channel)。频道指代一个主从库之间用于同步binlog的连接,通过新增的FOR CHANNEL
子句,指定一个非空的频道名称,按照先前版本的连接主库的方法,即可实现多源复制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当多个主库均写入同一张表时,是要自行处理主键冲突。
PostgreSQL 9.3开始,PostgreSQL中JSON成为了内置的数据类型。
作为被广泛使用的数据组织格式,之前版本的只能讲JSON格式数据按照字符串形式进行存储。
到了5.7之后,JSON支持也被加入。
JSON中的字符串在MySQL中会被转化成utf8mb4
的字符集,给携带诸如emoji字符的数据的存储带来了方便。
对于JSON数据的结构特性,MySQL中对JSON的查询需要借助path expression以及JSON_EXTRACT
方法进行查询。path expression的简要要点如下:
$
符号开头.
符号紧接着的是对象中的key[n]
中表示的是数组中的第n个元素,n>=0.[*]
表示一个key下的所有对象[*]
表示一个key下所有的数组exp_a**exp_b
则表示path中带有exp_a
与exp_b
的值更多操作参见手册。
在之前的版本中,innodb_buffer_pool_size
调整之后,需要重启数据库实例,这个对于线上业务几乎是不可接受的。硬件性能强悍的服务器,调整这一参数之后,MySQL的表现会有较为客观的提升。
到了MySQL 5.7,这一参数终于可以在线调整了。
在之前的版本中,初始化系统表一般都会使用mysql_install_db
脚本,到MySQL 5.7之后建议使用mysqld --initialize
完成实例初始化。
在通过mysqld --initialize
进行初始化时,需要加上--initial-insecure
才能实现空密码登录,否则会将初始化的默认密码写入到错误文件中。
初始化完成之后,还需要使用MySQL 5.7版本的客户端登录,并且修改默认密码。
作为版本号突飞猛进的一个版本,在MySQL 8.0中新增了如下的特性:
8.0中将会增强账号管理的功能,提供角色
这一概念,即能组合权限,批量授权给某一用户。
innodb_deadlock_detect
,可以在高并发系统中动态调整这一特性,提升性能->>
操作符,使用这一操作符等同于对JSON_EXTRACT
的结果进行JSON_UNQUOTE
操作,简化了SQL语句JSON_ARRAYAGG
与JSON_OBJECTAGG
。JSON_ARRAYAGG
将某列的值按照一个JSON数据返回,而JSON_OBJECTAGG
将列A作为键,列B作为值,返回一个JSON对象格式的数据后续将会继续更新本文。